您的位置:首页 > 文博研究 > 隋《古宝轮禅院记》考释
隋《古宝轮禅院记》考释
  

马啸

       摘要:河南宝轮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山西普救寺的莺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合称为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但宝轮寺的历史演变长期湮灭无闻,笔者近期查阅到“古宝轮禅院记”一篇,为隋朝碑刻所拓,对研究宝轮寺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宝轮寺 古宝轮禅院记  陕州

       宝轮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故城东南隅,因寺已毁,以塔闻名于世。宝轮寺塔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根据塔身第二层镶嵌的石刻塔铭,知该塔名为“三圣舍利宝塔”,建成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对于宝轮寺的建寺时间,舍利塔的演变,长期以来一直依据清乾隆时期的《重修直隶陕州志》记载,该寺为唐僧道秀所建,金僧智秀复建砖塔,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文献资料予以解释说明。笔者近期有幸查阅到有关宝轮寺隋朝碑拓一篇,名为“古宝轮禅院记”,对廓清宝轮寺早期历史具有重要裨益,现将碑拓考释如下:
 
    图1 金大定17年所修宝轮寺砖塔
        一、碑刻介绍
     《古宝轮禅院记》全文17行,正文满行18字,最少行11字,共计253字。据已出版的《隋代碑志百品》载该碑“石纵56厘米,横79厘米。文四周刻有花边纹饰。石现在河南灵宝。”惜笔者尚未查访到原石所在。但该碑拓片国内北京国家图书馆、台北傅斯年图书馆均有藏,国外日本京都大学藏有两拓。图2为国家图书馆所藏拓片,高56厘米,宽79厘米。
 
图2  《古宝轮禅院记》拓片 
       二、碑文内容
       碑文内容录下:“大隋武元皇帝收得无畏三藏进到舍利五十九粒,肉髻珠三分得一分。仁寿元年,昙延国师、神尼智仙法汝。道秀起塔八座,道胜起塔五十一座。下基起木塔,甘棠起木塔。善法寺见光四度、八沙罗树二度,五色云,一卧佛、二菩萨、一神尼。函内见鸟,三支金花,自然幡盖异香,云成轮相。仁寿元年三月二十三日,善法寺、阐业寺、大兴国寺、开法寺。二十八日卯时,司马张备,镢下得鸟,黄色大如鹑,驯至二十八日,大都督侯进筑基掘地。阌乡县玉山乡杜化。奉奏至四月初五日酉时,神尼道秀送舍利,变成轮相,大如车轮,白云覆其轮,红紫色青云从宝塔内出现。文林郎韦范、僧昙畅并见光起其塔,高一百八十尺,殿宇一百余间,藏得禅师建道秀之坛。古宝轮禅院记。”
       三、碑文考释
       1、“大隋武元皇帝”即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杨忠(507―568),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南北朝时期历仕西魏、北周两朝,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赐姓普六茹氏,北周是官至柱国大将军,并受封为隋国公。其子杨坚建立隋朝后,追谥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杨忠“收得无畏三藏进到舍利五十九粒”之事,文献并无记载,佛教典籍多记载的是隋文帝得舍利之事。唐《续高僧传》称“仁寿元年,帝及后宫同感舍利,并放光明。”隋文帝召集一些佛教高僧商议后,决定在全国分舍利建塔。建塔活动前后持续三次,均在隋文帝晚年仁寿年间(601-604),故称仁寿建塔,这是继印度阿育王之后又一次推动佛教发展的重要活动,在中国佛教史上空前绝后。第一次在仁寿元年,即公元601年,在全国三十州建塔供养舍利;第二次建塔在仁寿二年,在全国五十余州造舍利塔;第三次在仁寿四年,造塔范围小于前两次,接近二十州。虽然杨忠得舍利之事,尚属孤证,但与杨坚家族崇佛之事一脉相承,为隋朝佞佛事迹增补一说。
       2、关于“昙延国师”。昙延是生活在南北朝末至隋初开皇年间的一位高僧。唐《续高僧传》卷八《隋京师延兴寺释昙延传》中记载:俗姓王氏,蒲州桑泉人。十六岁时出家,因讲佛教通俗易懂,受到当世推崇。曾为周太祖讲经说法,被授职为僧统,统监全国僧尼的事务。隋文帝杨坚以他的名字建立延兴寺,并以他的名字把京城东西城门命名为延兴门和延平门。昙延于隋代开皇八年(588)八月十三日在延兴寺去世,隋文帝杨坚下令满朝王公大臣前往吊唁。有关昙延法师的神异事迹在《续高僧传》中记载众多,莫高窟壁画中也选绘有昙延法师神异事迹的故事。
       3、“神尼智仙”与隋文帝关系。《隋书》与《续高僧传》均记载隋文帝生于佛寺冯翊般若寺,从小由一神尼抚养长大。《续高僧传》卷二十八《释道密传》叙述更为详尽,记载这一神尼为河东蒲坂刘氏女,法名智仙。自小出家,且精研戒行,曾抚养隋文帝杨坚多年。杨坚称帝后,为报答她的养育之恩,大兴佛法,敕令史官王劭为神尼作传,并将般若寺改名为大兴国寺,将舍利分送各州郡建塔供养时,塔下皆图绘智仙神尼之像。
       4、碑文出现的地名“甘棠”和“阌乡县”。甘棠代指陕州城。西周初年,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地为召公辖区。召公为政勤勉,传说曾在甘棠下处理政务。陕州故城内曾有召公祠,祠内有甘棠树。“甘棠起木塔”意为神尼道秀送舍利至陕州城并起木塔,与清乾隆《重修直隶陕州志》认为唐僧道秀建宝轮寺的观点有异。据此碑,道秀并非唐朝人,而是隋朝,是尼非僧。但碑刻中“道秀起塔八座,道胜起塔五十一座”,佛教典籍中并无记载,有夸张之嫌。阌乡县,三门峡市古县名,初置于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后世沿用。1954年,灵宝、阌乡两县合并,阌乡县不再存在。
       5、碑文中记述了司马张备、大都督侯进、文林郎韦范等陕州地方官员士绅,参与此次迎接舍利起塔的佛事活动。隋文帝仁寿建塔时,要求地方官员“总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让其“息军机停常务”专心负责,碑文印证了这段史料记载。
6、碑刻所述舍利到陕州后出现的种种祥瑞,或是与自然现象偶然巧合,或是地方蓄意夸大其词甚至凭空捏造,多荒诞不经,与佛教文献记载各地分舍利建塔种种情状类似,可以窥见隋文帝时,在皇室推动下整个国家对于佛教信仰的狂热情绪。
       四、结语
       碑文记录了隋仁寿元年神尼道秀分送舍利到陕州并起塔供奉之事,印证了隋朝皇室成员崇信佛教的文献记载。从隋文帝之父杨忠(追封为武元皇帝)到隋炀帝子齐王暕,祖孙四代都有积极崇佛史迹,尤以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仁寿三次建塔为最。宝轮寺塔的初建即是这一事件的产物。据道宣另一著作《广弘明集》收录的王邵《舍利感应记》记载,三次建塔时,均有撰文刻石。从已发现青州、岐州等铭文来看,其文字除地名等稍有不同外,基本相同,应是奉制敕文。而《古宝轮禅院记》与这些敕文格式颇为有异,不见撰写者姓名,自述曾师承高僧昙延国师以及抚养隋文帝长大的神尼智仙之事,行文晦涩,佶屈聱牙,文字疑似有所脱漏,应是寺僧所记。
       据此碑文,宝轮寺最早建塔时间为隋文帝仁寿元年,即公元601年。塔体为木塔,塔高一百八十尺。建塔同时,并修建了殿宇一百余间。建塔缘由为供养隋文帝之父杨忠得到的舍利子。送舍利建塔者为尼姑道秀,所载司马张备、大都督侯进、文林郎韦范等地方官员姓名官阶,方志中均无记载,可补方志中缺失。
      碑刻书写延续了魏碑特点,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不受拘束,宕逸神隽,晚清金石学家郑文焯在其《草隶辨》中评论该碑为草情隶韵的代表作之一。因此,无论从史学研究角度还是书法艺术角度,此碑都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清)龚松林.重修直隶陕州志.[M].清乾隆21年(1756)刻本.
[2]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9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3]隋代碑志编选组编.隋代碑志百品.[M].新时代出版社,2002.
[4](唐)道宣.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卷二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唐)魏征等.隋书•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杜斗城、孔令梅. 隋文帝分舍利建塔有关问题的再探讨.[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7]游自勇.隋文帝仁寿颁天下舍利考.[J].世界宗教研究,2003(01).

(编辑:manager)
文博研究
2003-2014 中国 河南 三门峡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地址:三门峡市陕州公园内 电话:0398-2890577
豫ICP备14029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