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博研究 > 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西晋武士俑赏析
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西晋武士俑赏析
  

       葛庆贤

        俑是我国古代随葬于墓室的明器雕塑。古人为了驱魔辟邪、震慑鬼怪、镇压墓葬,保护墓主人不受侵犯,便在墓中放置镇 墓俑,军士形象的武士俑即为其中一类。西晋时期的武士俑类型基本为辟邪厌胜的镇墓武士俑,一般每个墓中一个,同镇墓兽成对组合置于墓室入口处。考古发现有武士俑的晋墓主要集中在西晋时期的司州地区,即今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北部、西部、南部、山西西南部、陕西东南部以及山东西部的一些区域,是西晋统治时期的核心区域,三门峡即在该区域之内。三门峡市博物馆收藏了该地区出土的西晋武士俑,本文择其中四件,以飨读者。


 
图1
       西晋泥质灰陶武士俑,通高40.5厘米,足距17.5厘米。该俑作分腿站立状,足下无座。头戴尖顶兜鍪,兜鍪模印为瓜瓣样,两侧有护耳。上身着筩袖铠,圆领紧身,下缘及臀部,其上缀鱼鳞甲片,铠甲在肩部向臂部延伸一小段成为“筩袖”可遮护上臂;腰束革带,腹前打结;领口、袖口及下摆有包边,显示出铠甲有内衬。下身着袴,足登靴,双臂外扩,左手半举前伸,右臂握拳上扬,拳眼中空,呈持物状。武士俑怒目睁张前视,颧骨隆突,蒜头鼻,呲牙咧嘴,表情威严。

图2
       西晋灰陶武士俑,通高34厘米,宽 22.3厘米。该俑头发束成高锥髻样式,上身穿窄袖短衣,下着裤,腰系带,双腿分开站立,足下无座。右臂握拳高举上扬,拳眼中空,所执兵器已失;左臂半举前伸,握拳肘微弯。武士俑双眼圆睁,目视前方,高鼻,双唇紧闭,面部偏瘦,表情严肃但较为呆板。

 

图3

       西晋灰陶武士俑,残高35.5厘米,该俑作分腿站立状,足下无座。头部偏向侧方,两目圆睁,颧骨凸出,龇牙咧嘴,鼻梁短塌而鼻头大,鼻下人中长而粗。周身有彩绘,以黑色勾画甲胄,以白色勾画络腮胡、牙齿、甲片等。左手向前伸出,右手上举,拳眼中空,呈握物状。武士俑头戴兜鍪,帽顶部缨饰残缺,兜鍪模印为瓜瓣样,兜鍪两侧有护耳,额部眉心处有下伸的尖状额护。上身穿筩袖铠,下身著袴,腰系带,于腹前打结,足登靴。但该俑的铠甲鳞片仅以简单随意的圆圈代替,离镇墓武士俑本应有的威猛严肃相去甚远,反而透出滑稽可爱之感。
 
图4
       西晋持盾灰陶武士俑,通高33.5厘米,盾牌长13.8厘米,盾牌宽6.6厘米。该俑头发束成高锥髻样式,上身穿交领右衽窄袖短衣,下着卷沿袴,腰系带,腹部微突,脚蹬圆头鞋。右臂握拳高扬上举,呈半握拳状;左臂半举前伸,手中持有盾牌。左腿向前伸出,右腿跪地,呈屈蹲状,做出一副举盾前冲的样子,左臀下有一支撑物,以保持器物平衡。盾牌弧面,平面略呈椭圆形,中起棱脊。武士俑蹙眉怒目,目视前方,鼻梁坚挺,张口露牙做威吓状,颇具威慑力。足下无座。

       魏晋时期,政权割据、战乱频繁,这一时期丧葬习俗基本沿袭前制,但较之汉代,不论是墓葬形式还是随葬品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区别,从而形成了极具自身特性的晋制。武士俑是西晋墓葬中最富有特色的一类俑,这一时期的镇墓武士俑均为合模制作,头、身连为一体,同时模制,样式方面一般以是否身着甲胄为显著区别。而武士所着的兜鍪和筩袖铠则是西晋时期典型的戎装,也反映了战乱频仍的政治生态下尚武的风习。
       兜鍪,又作“兜牟”,是古人以铁来制作护头的防护装具的称谓。因是在以青铜或皮革为材质制作的头部防护装具“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也称“铁胄”。《说文》解释,“兜鍪,首铠也。”它一般由一排长甲片围成胄主体,由两排短甲片在左右两侧和后部围成护颊以及后颈部分,称“顿项”,由胄顶的半球形铁甲收拢,胄顶树立有装插缨羽的圆管(如图1、图3)。后兜鍪又代指士兵。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筩袖铠,是在东汉铠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铠甲,两晋时期已成为军队的制式装备,并流行于东晋。筩袖铠形制胸背相连,整个铠甲由小块的鱼鳞纹铁甲片或者龟背纹铁甲片穿缀成圆筒形的甲身,前后连接;肩部配有护肩的铁筒袖甲,能保护上臂和腋下要害部位;有的带盆领,腰束皮带,形如现代的短袖套衫的铁铠,故名“筩袖铠”(如图1、图3)。这种铠甲各部位的联缀更为合理、方便,能够增强身体的防护面积。《南史》、《宋书》中称其为“诸葛亮筩袖铠”,可能是当时诸葛亮重视军备生产,曾亲自督制改进这种铠甲为蜀军甲服,故以此命名。《南史•殷孝祖传》记载,宋武帝曾给他“诸葛亮筩袖铠、铁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宋书》本传略同)“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武库赋》描绘该甲“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函师振椎,韦人制缝。”可见其坚硬无比。
       镇墓武士俑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成为时代发展中具体而完整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实物见证。西晋时期,镇墓武士俑初始萌发和流行。尤其是镇墓神兽和镇墓武士俑组成的镇墓神物,在整个陶俑群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使用范围逐渐宽泛,数量也较之东汉时期有明显增加。但西晋时期的镇墓武士俑制作较为粗陋,造型比较单一,使用尚未形成定制。经过南北朝的沉积发展,随葬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佣逐渐成为中原地区墓葬随葬俑群的规范,并一直延续到唐代。





参考文献:
[1]刘斌.魏晋南北朝武士俑的考古学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2]刘永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陈大威.画说中国历代甲胄[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4]杨泓.古兵札记三题[J].文物:2012(6).
[5]张小舟.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分区与分期[J].考古学报:1987(1).

(编辑:manager)
文博研究
2003-2014 中国 河南 三门峡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地址:三门峡市陕州公园内 电话:0398-2890577
豫ICP备14029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