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博研究 > 虢仲铜鼎及其相关问题
虢仲铜鼎及其相关问题
  

虢仲铜鼎及其相关问题

                                        周曼  常军

    199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在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发掘清理了一座西周晚期大型墓葬——虢仲墓(编号M2009),墓内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铜器和玉器,其中铜鼎达二十九件之多。

    铜鼎是西周、春秋时期日常生活中的烹饪之器。《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镬。”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于鼎。”但更多的时候是作为礼器出现的,贵族在举行朝聘、征伐、祭祀、宴飨、婚冠、丧葬等重大典礼仪式的时候,鼎作为礼仪之器陈列于殿堂之上、宗庙之中或随葬于墓葬。虢仲铜鼎就随葬于虢仲墓中。

    《吕氏春秋·节丧》中有这样的记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富,含珠鳞施。夫玩好、货宝、钟鼎、壶、滥、舆、马、衣、被、戈、剑,不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虢仲墓葬可以说是这段话的真实体现。据初步统计,此墓葬的随葬品约3600件(套),按其材质可分为铜、铁、玉、石、陶、皮革、竹木、麻布等八大类。按其用途则礼、乐、兵、舆四类齐备。虢仲墓出土的青铜礼器120件,其中铜鼎多达二十九件。

    铜鼎是西周、春秋时期日常生活中的烹饪之器。《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镬。”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乃于鼎。”但更多的时候是作为礼器出现的,贵族在举行朝聘、征伐、祭祀、宴飨、婚冠、丧葬等重大典礼仪式的时候,鼎作为礼仪之器陈列于殿堂之上、宗庙之中或随葬于墓葬。虢仲铜鼎就随葬于虢仲墓中。

    一、铜鼎的形制铭文简释

    虢仲墓出土的二十九件铜鼎依铭文和纹饰的不同,可分为虢仲鼎、窃曲纹鼎、重环纹鼎、凸弦纹鼎、蝉纹鼎、素面鼎六种七式。其中前一种为实用器,后五种为明器。

    Ⅰ式11件(图1),鼎的形制、纹样及铭文均相同,大小不一。口微敛,宽沿,方唇,立耳,半球状腹,圜底。蹄足中段较细,下端逐渐外展而宽大,内侧有一道纵向凹槽。口沿下饰一周C形平目窃曲纹,腹部饰一周变形凤鸟纹,在两种纹样之间界以一道凸弦纹,耳外侧面饰有珠重环纹。内壁有竖款铭文二行五字,自右至左为:

       虢仲作

       旅鼎

    Ⅱ式1件(图2),口稍敛,沿较宽,微上折,方唇,立耳,鼓腹下垂,圜底近平,蹄足中段略细,下端较肥大。蹄足上部各有一扉棱。口沿下饰一周六组C形平目窃曲纹,每两组纹样之间有一长方形凸钉,腹部饰一周波曲纹,在两种纹样之间有界以一周凸弦纹,耳外侧面饰“n”字形纹,蹄足上部饰兽面纹.。内壁有竖款铭文二行五字,自右至左为:

       虢仲作

       旅鼎

    Ⅲ式3件(图3),形制大体相同,大小及纹样略有差异。口微敛,窄沿稍上折,方唇,立耳,半球形腹,圜底,蹄足内侧面有一道纵向凹槽。口沿下饰不尽相同的窃曲纹。

    Ⅳ式8件(图4),形制大体相同,大小及纹样略有差异。口微敛,窄沿,方唇,立耳,半球形腹,圜底,蹄足中段较细,蹄足内侧面有一道纵向凹槽。口沿下所饰纹样为有珠或无珠重环纹。

    Ⅴ式3件(图5),形制大体相同,大小略有差异。口微敛,窄沿稍上折,方唇,立耳,半球形腹,圜底,蹄足中段较细。蹄足内侧面有一道纵向凹槽,槽内范土未除。腹部饰一周凸弦纹。

    Ⅵ式1件(图6),口微敛,窄沿稍上折,方唇,立耳,半球形腹,圜底,蹄足较粗壮。口沿下饰一周变形蝉纹和有珠重环纹。

    Ⅶ式2件(图7),形制大体相同。口微敛,窄平沿,方唇,立耳,半球形腹,圜底,蹄足。蹄足内侧面有一道纵向凹槽。

    二、铸造年代

    虢仲墓所出铜鼎朴实、大方,腹部的花纹使其显得淳厚、豪华,尤其是12件虢仲铜鼎,铸工精细,纹饰圆畅自然,且铸有铭文,堪称铜鼎中珍品,在考古学和历史学等方面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12件虢仲铜鼎的内侧壁上均有“虢仲作旅鼎”的铭文字样,字体为西周晚期流行的“玉箸体”。按:虢仲,为西周虢国某一代国君。据蔡运章先生考证,虢仲即被史书称为辅佐周厉王的嬖臣虢公长父,死后谥曰厉公。虢仲墓所出铜鼎的形制均为立耳,蹄足式圆鼎,腹部作半球形,逐渐收敛成圜底。这种鼎的形制与与西周晚期的毛公鼎①、颂鼎②、虢国墓地M2011、M2012出土的铜鼎③等形制相似或相同;此外,铜鼎腹部所饰的重环纹、窃曲纹、垂鳞纹、凤鸟纹以及波曲纹等,也是西周晚期流行的纹饰。以上表明虢仲墓所出铜鼎的铸造年代应在西周晚期,即厉王时期。

    三、虢仲与西周晚期虢国世系

    据史料记载,关于虢仲的记载纷繁,《左传》僖公五年载:“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杜预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孔颖达《疏》引贾 :“虢仲封东虢,制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马融曰:“虢叔,同母弟。虢仲,异母弟。”《国语·晋语四》说:“文王在母不优,在傅弗动,处师弗烦,事王不怒,孝友二虢,”韦昭注:“善兄弟为友。二虢,文王弟虢仲、虢叔也。”.

    《左传》僖公五年孔颖达《疏》引马融曰:“虢仲封下阳,虢叔封上阳。”《左传》僖公二年:“虞师、晋师灭下阳,”杜预注:“下阳,虢邑也。在河东大阳县,”扬伯峻注:“据《元和郡县图志》,在当时陕州平陆县二十里。今平陆县治已西南移,则当今治东北三十五里。”这里说北虢是文王弟虢仲的封国,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三十五里。还有郭沫若先生认为:“北虢乃东虢的分支,即虢仲之后,而非虢叔之后。”④然而《左传》僖公五年孔颖达《疏》引贾、马之说后驳之曰:“上阳、下阳,同时虢之邑,不得分封二人也。若二虢共处,郑复安得虢国而灭之。虽贾之说无明证,各以其臆断,不可审知。”文王弟“虢仲封荥阳,虢叔封雍“不但有大量文献可查,而且还有出土文物可证。

    虢仲墓出土的“遣册”中,还有宣王朝显赫大臣南仲的名字。《诗·雅·常武》载:“王命卿士,南仲大祖。”这是宣王在祖庙里册命南仲为卿士。《出车》也说:“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俨犹于襄。”可见,南仲是宣王朝的执政大臣,也是征伐俨犹的著名将领。《汉书·古今人表》把南仲也列在宣王时。

虢国墓地出土的二件带铭文的季嬴铜鬲为我们提供的线索⑤,其铭文:“虢中(仲)之嗣或(国)子硕父作季嬴羞鬲,其迈(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这里的虢仲应是周厉王时期的权臣,史称虢公长父或虢厉公。虢仲按兄弟排行论,如果将虢仲推定为虢宣公之兄,那么他的活动时间宜在厉王后期,而与虢石父事幽王的时间相差太远,前后难以衔接,并势必导致虢文公与虢石父是兄弟相承的可能,这是周代继统法所不提倡的。所以,我们认为季嬴鬲铭文中的虢仲应是虢宣公之子、虢文公之兄、虢石父之父,即史书记载的虢公长父,又称为虢厉公,其主要活动时间应略早于虢文公,约在厉王后期至共和时期。

    四、与虢仲相关的事迹

    虢公长父即虢仲,当时被周厉王特别器重。《吕氏春秋·当染篇》记载:“周厉王染于虢公长父,荣夷终。”《墨子·所染篇》说:“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由于周厉王对虢公长父的特别钟爱,他在王室中的政治地位显赫。

虢仲在厉王时期备受重视,经常替周厉王东征西讨。《后汉书·东夷传》载:“厉王无道,淮夷人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复命召公伐之。”今本《竹书纪年》也说:“(厉王)三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长父征之,不克。”著录于《贞松堂集古遗文》的虢仲盨:“虢中(仲)以(与)王南征,伐南淮尸(夷),才(在)成周,乍(作)旅盔。兹盨友(有)十又二”。郭沫若先生认为,虢仲盨铭文所记为虢仲征东夷出征之前的事情。虽然虢公长父征伐淮夷无功而还,但却表明虢公长父在西周王室军事活动的重要地位,位于洛阳的成周是其在东方活动时经常出入的地方。

    五、用鼎制度的探讨

    虢仲墓共出土铜鼎29件,在已知出土的周代墓葬中只有山西太原金胜村赵简子墓出土的用鼎数量可以媲美。据考古报告可知,太原金胜村赵简子墓出土用鼎数量27件⑥。然有关学者认为太原金胜村赵简子墓使用“七鼎之礼”是合乎礼制的⑦。在二十九件鼎中刻有“虢仲”铭文的鼎有12件,这与西周当时的用鼎制度是不相符合的。《周礼·典命》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公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十三也。”

虢国墓地发掘的M2001号墓共出土铜鼎10件,其中七件虢季列鼎和三件重环纹鼎⑧。俞伟超先生认为M2001号墓为七鼎墓,按当时的用鼎制度,十鼎不能成组。十件铜鼎的原有组合应该配以盖鼎的原有组合,应该以配成七、三两组最为合理。即太牢七鼎配簋六,盖鼎三配簋二。所以,如果从鼎、簋相配的制度分析,俞伟超先生认为此墓宜于定为七鼎墓⑨。然而蔡运章先生却另有看法:据该墓的发掘者姜涛先生所说,三件较小的鼎“其出土位置与7件鼎中的6件同出于一侧;另1件则同车马杂器等出于墓主人的脚下。更何况该墓出土的8件铜簋、8件铜鬲和8枚甬钟也都是各自放为一组,没有一种呈现“六、二两组”的组合,完全是“九鼎、八簋、八鬲”的最高配置。因此,M2001号墓是一座九鼎墓,这位“虢季”的地位当属虢国之君⑩。

    然而,虢仲墓出土的十二件“虢仲”铜鼎,按俞伟超先生的观点,十二鼎不能成组,那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十二鼎可分为“九、三两组”或“七、五两组”的困扰。查阅相关用鼎的记述,《左传》桓公二年曰:“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是言西周时天子用九鼎。如此,则《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十三也。”自然可视作西周古制。然《仪礼》成书于战国时期,反映的内容有东周时期的状况。其时用鼎制度已演变为:诸侯用太牢九鼎,卿、上大夫用太牢七鼎,下大夫少牢五鼎,士用牲三鼎或特一鼎11了由上述可知,本文作者认为上村领虢国墓地虢仲墓使用了了九鼎之礼”。

    总的看来,虢仲即虢公长父或虢厉公在周王室地位崇高,他不仅参与并协助周厉王进行对臣子的赏赐,而且带领军队随周厉王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挽救了周王朝的覆灭,以东都洛邑为基地,取得了伐淮夷的重大胜利。虢仲政治地位尊崇,并且拥有强大的军事领导权,因此,在虢仲的墓中陪葬二十九件铜鼎就不难理解了。




注释:

①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8年。

②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文物出版社,1979年。

③⑤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9年。 

④郭沫若:《三门峡出土文物二三事》,《文物》1959年第9期。

⑥《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⑦白国红:《太原金胜村赵简子墓所见春秋晚期礼制变革》 ,《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3期。

⑨俞伟超:《上村领虢国墓地新发现所揭示的几个问题》,《中国文物报》1991年2月3日。             

⑩蔡运章:《虢文公墓考》,《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11见《仪礼》之《聘礼》、《少牢馈食礼》、《公食大夫礼》、《士昏礼》、《士丧礼》、《士冠礼》等。


转载于《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总第50期)

(编辑:manager)
文博研究
2003-2014 中国 河南 三门峡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地址:三门峡市陕州公园内 电话:0398-2890577
豫ICP备14029556号-1